纪录片《城市里的村庄》的观后感

时间:2024-05-20 10:53:11
纪录片《城市里的村庄》的观后感

纪录片《城市里的村庄》的观后感

又一次被严歌平老师构造的影像丛林所震撼!

严老师惯于以小说家的眼光和叙述方式演绎他的故事,表达他的观念。因此他的纪录片无一不充满着这样的魔力。《后工业时代来临之前》是如此,《萨摩耶与狮子座的故事》是如此,这部《城市里的村庄》同样如此。

一个小时的《城市里的村庄》,把我们带入了与我们近在咫尺而又远在天涯,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一群人的生活。以老杨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中叶出生的中国最底层、最典型的农民,他们以别无长物,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态被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、现代化的时代洪流所裹挟,他们拖家带口,象一簇簇寻找肥沃土壤的草,宿命般地开始了农民式的大迁徙......

城中村,一群老杨这样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孙,被命名、被怜悯、被驱赶、被规划,他们挣扎着,寻找着自己的扎根之地!

影片沉重而不失诙谐地向观众一桩桩一件件地把他们扎根之状、扎根之难摆在了聚光灯下。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 个个真实的细节,一幕幕被日常忽略的场景,恰到火候的被放大,推到观众面前,拨动着他们的心弦。镜头就象一双肉长的有温度的眼睛,一件件检视着这些小草扎根的疼痛和快慰。仿佛这双眼睛,看到自己的祖辈,闯关东、下南洋、走西口、入上海滩的绰绰身影。坚韧、向上,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远古走到今天,历久弥新、生生不息的最重要的品质!

还是回到影片本身。城市贫民,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。但影片的编导没有囿 ……此处隐藏262个字…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支力量,无论怎么说,这都是一支力量。影片让我们想到,城市管理也象老杨一样,在城市化中,也同样面临着文明的洗礼。在这场洗礼中,城市越来越文明,越来越人性化。老杨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必将在这洗礼中,脱去身上的蒙昧,成为“现代人”,这是城市化、现代化的伦理所在,这是这部纪录片期望告诉我们的!

在这里,作为一个上溯一代就是农民的本人,因了有老杨这样的父辈,我成了城里人。生为上海人的刘骅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,我认为道出了城市化的精髓:“城市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,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。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,客观上使中原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,如今农民进城式的近徙,也使城市已经固化的结构得以改变。至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另当别论。他们的孩子,他们的后代将成为城市的新主人。如上海,有在市场卖菜的老一辈他乡人,但要知道,上海白领中70%以上,已是他乡迁入的新上海人了。”因此我可以以老杨子孙的名义,向严歌平老师致敬!向这部影片的所有编导们致敬!

一个观点认为,老杨在城市里漂泊,很难扎下根来。我以为,老杨一家回不去了,他们也许会有反复,也许会漂泊到其他城市,但他们是进城了,呼吸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空气,这才是最重要的!

也许老杨会回到老家的老屋度过晚年,但他晚年时的目光里会闪烁着山那边现代化城市的斑斓灯火,这跟他的祖辈迥然不同。那斑斓灯火里有他的子孙,他的子孙成为了今天的“我”,成为了就象老杨刚刚进城卖烤红薯时眼前晃过的灿烂的人。

影片里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具有经典意义。破旧凌乱的出租屋里,一家七口围桌而坐,简陋的饭桌上,摆满丰盛的菜肴,老杨打开一瓶高度酒,三百多元一瓶的白酒,老杨喝得脸颊红润润的。

我们的城市,因此有了万家灯火!

《纪录片《城市里的村庄》的观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